河南省地质局 科技创新

河南省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多维度展示地质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06 11:11 来源:无 浏览量:

  11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洛阳关林的河南省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一睹河南地勘单位地质科普基地的风采。

  2023年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北京大学化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清华大学校史馆等147家单位入选。地勘三院入选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以来,积极规划充实教育基地的内容,加大建设力度,丰富教育基地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职工群众的参观。

  河南省第三地质勘查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勘三院),始建于1957年,是一家具有60多年光荣历史、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

  自成立以来,一代代地质人,积极发挥专业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提升资源能源保障能力,为国家发现了多处矿山,锻炼了一大批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地质科学技术人员。目前拥有各类资质19项,包括二级教授在内的高级技术人员百余人,获得省部级和厅局级科技奖共计190余项,同时建设有省级科技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金属矿产深孔钻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勘三院还成功探明了栾川钼矿、小秦岭金矿等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大型矿床,提交20多个矿种,500多份地质勘查成果报告;成功勘查了洛宁金矿、嵩县雷门沟钼矿等大型矿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能源保障;在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中,均发挥了重要科学技术作用。

  为发扬老一辈奉献精神,地勘三院院史馆在在地勘三院洛阳基地的地质大院中建成。院史馆以弘扬地质科技工作者“三光荣”传统、“四特别”精神为目标,从大事记、人才专家队伍建设、各项资质、重大项目等多重维度,记录了单位地质科技发展历程。馆内收集了历代科技人员使用的技术装备、形成的科学技术手稿,地质工作中收集的地质样本、钻探岩心,重大项目的工作影像、成果证明,还陈列了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地质报告、内部刊物、野外记录,以及施工钻头、地质锤、地质包、罗盘、放大镜、手摇电话、麻油灯及职工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其充分展示和记录了多年来地质科研、技术发展的历程,为进一步发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现有技术人员提供了充实事迹和丰富材料。半个多世纪,地质工作者们用智慧、心血、汗水铸就了一座座耀眼的丰碑。

  在院史馆徜徉,我们仿佛能在大山深处听到地质勘探机器的轰鸣声,在雪域高原看到地质队员留下的深深足迹,在繁华都市看到四处闪现的“地质人”的矫健身影。院史馆,记录了三院的沧桑岁月,展现了三院的辉煌成就。此外,基地还布设了一系列宣传设施、展板,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比如,在洛阳关林基地,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在院中心的十字路口建设了李四光铜像;在院内主要道路边,布置了地质科学工作者宣传展板;在办公楼前建设了地质科技工作者公园,布设了先进工作者、努力奉献精神个人等展板;在办公楼内设立了“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宣传专栏,布置了李四光、丁文江、王鸿帧、冯景兰、张伯声等地质科学家事迹展板,以及科学发展地质工作精神宣传走廊......这些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克服科学困难、为中国地质事业开拓创新的事迹,为地质科学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源泉。

  紧临地勘三院的地矿一院关林基地做为参与单位,设置了矿物科普长廊和矿石林,集中展示了洛阳和三门峡的钼矿、黄金、银矿、铝土矿等优势矿种的矿物标本,让参观者进一步了解河南省的矿产资源情况。

  地勘三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富有表示,新时代的地勘三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拼搏奉献的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党建引领、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人才建设、地矿文化为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人才强院,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落实新的发展措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