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地质报国使命 勇毅前行新征程——记矿产资源勘查中心朱拉项目负责人张家正
张家正同志,中共党员,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地质勘查院的副院长,朱拉项目部负责人,主持朱拉项目的补充勘探工作,他带队自2017年进驻工地,每年在工地工作时间超8个月,2022年全年出工天数更是超过310天。
朱拉项目承担了地质勘查、矿山测量、水文水井、工程勘查等工作,签订合同额2600余万元,完成产值1400万元。
扎根项目 埋头苦干
大漠边陲,远在千里。项目的工作区位于阿拉善高原的东端、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处,全年气候都十分干燥,施工作业又多半是在沙漠之中,嘴角开裂,鼻腔出血早已是家常便饭。在沙漠地带,天气变幻莫测,一会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就有可能沙尘肆虐。沙漠中的工作区没有道路相通,每天进入施工区域都要全副武装,酷暑天气中穿着长衣长袖、带着遮脸的长帽、穿着捂脚的登山鞋,每日踩着滚烫的沙子,来回步行将近三公里,颈后和胳膊上被烈日灼伤的水泡在他的身体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
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张家正同志冲锋在前,处处率先垂范,事事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工区的每一寸土地。每天黎明时分,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在项目人员大多还在熟睡之际,认真准备当天资料,思考第二天施工计划,确保项目生产的顺利进行。野外施工时,采取“施工监督全覆盖”的制度,每天深入生产一线,对每一个现场都确保监督到位,面对面了解每个班组的工作质量和施工进度,在现场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解决,保障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在他的身上,展现着当代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范和无私精神,他的心中始终铭记着“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
项目现阶段最辛苦的莫过于钻孔取样工作,一个钻孔需要取将近700个样,取样前每个样品都要用清水清洗干净。在零下十多度的环境里,张家正和项目组成员用结着冰碴的毛巾沾着清水一遍遍的擦拭着岩心,之后还要将约700个样、重达3吨的样品一袋袋运到样品库。平时在沙子中走路都异常吃力,何况是负重几十公斤、每天近百次的往返,衣服外面是冰碴,里面是热汗,难道其中滋味。
矿山测量主要使用RTK定位技术,为获取精确的数据需要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走遍矿山的每一个角落,矿坑深近百米,每个台阶将近15米,中间还要越过积水的踩坑和水池,真可谓是跋山涉水、飞檐走壁。他以天为床以地为被,任何地方都能歇脚,小憩片刻后又再次出发,继续未完成的工作。行走于寒风中,手指被冻得通红,那刺痛感让心脏都在颤抖;烈日当头,强烈的阳光让人无处躲藏,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暴晒也未让他们低头放弃。皮肤都被晒到脱落,便自嘲到“又换了一件新衣服”。
严防疫情 推进生产
破晓的晨光不忍唤醒在矿山宿舍休息的大家,随着厨房传来催促吃早饭喊声,项目组成员拖着还未完全拂去的疲惫,投入紧张的施工当中,而这看似平常的工作状态,实属来之不易。2022年初,阿拉善左旗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恰逢朱拉项目刚结束“大干三十天”的攻坚行动,项目组成员正处在极度疲惫之中,几个半年未回家的组员也已订好回家探亲的火车票,然而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疫情对于项目组全体成员都是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考验。作为项目负责的张家正首先站了出来,他先是做好了项目组成员的思想疏导和情绪稳定工作,随后与矿山管理人员对接,解决人员住宿问题,带领项目成员连续奋斗两天两夜,最终完成了近70人的人员转移和近10个车次的物资转运工作,为后续“闭环管理”和年度施工目标的顺利完成夯实了基础。
内蒙10月份气温便已低至零下10多度,为了能够在更加严寒天气到来前完成野外工作,他不断自我施压,成员之间也相互鼓励。早晨7点他起床赶往工地进行岩心编录和取样,冰水刺骨,没一会手便已经麻木,厚重的军大衣也已被寒风吹透,但他仍然用高涨的热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白天与恶劣的天气环境作斗争,到了晚上还要加班处理数据,遇上关键时间点,工作到深夜也不一定能完成。
创新思维 不断学习
秉承读书心,深耕有耘籽。张家正同志在野外施工的同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精神,更加坚定的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他还鼓励项目其他成员做到不断学习,在朱拉项目中也建立了小型的图书馆,极大丰富了项目组的业余生活,他还多次发起“读书日”和“项目技能比拼”活动,在丰富项目生活的同时和项目人员一起提升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借实干整饬自我,以笃行丰盈青春。七年多辛苦奔波,那么多日日夜夜,张家正用自己的青春去丈量大地,不论面临多么复杂的情况、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他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最初的誓言。辛勤的付出同样也换来了喜人的找矿成果:在原有含矿层位下部发现新的矿体,预计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标准,找矿行动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