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良方——读《天生有罪》有感

时间:2022-05-24 10:58 来源: 浏览量:

《天生有罪》是由美国著名深夜政治吐槽节目《The Daily Show》的主持人特雷弗·诺亚所著。看过节目的人大多其诙谐犀利、搞怪且惟妙惟肖的表演天分所折服,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幽默、智慧、且不断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却是成长于一个被歧视、贫穷、以及暴力所充斥的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扭曲社会。如果说特雷弗·诺亚是黑暗中开出的一朵花,那么他那了不起的母亲就是照进黑暗的那束光,使其得以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向上生长。正如普利策评论奖得主谷美智子评价的那样:“《天生有罪》不仅是一部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令人不安的成长史,更是一封写给作者那位了不起的母亲的情书。”

何为天生有罪?初生的婴儿何罪之有?带着对书名的疑惑,我打开了这本书。特雷弗出生在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当时的南非社会仍然推行《背德法》,《背德法》中最重要德条款,就是禁止欧洲人与原住民结合,一旦触犯,父母将面临5年的有期徒刑,并被剥夺抚养权,而孩子则会被送到孤儿院。

而特雷弗的母亲帕特丽莎,却“顶风作案”,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百般请求其白人男友给她一个孩子。于是,一颗“黑巧克力”和一颗“白巧克力”结合,便有了特雷弗这颗“牛奶巧克力”。“肤色不正确”的特雷弗一出生就打破了所有的法律规章,自带犯罪属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部分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而我是父母犯罪的结晶。”这是特雷弗的个人宿命,也是种族隔离时代南非人的集体宿命,是一场由白人殖民者残忍蓄谋的大型人间惨剧。

作者以自己的亲历视角,以温和且幽默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有色人种异常艰难的生存条件:荒诞、无知、暴力、世代贫穷、居无定所……肤色是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人们被禁锢在由殖民者蓄意制造的语言巴别塔中,用仇恨和敌对填满毫无希望的一生,即便有一天外界的“柏林墙”轰然倒塌,他们也很翻越横亘了世世代代的心墙。

全书看似轻松且有趣的话语,大笑过后,却是掩不住的辛酸与苦楚。特雷弗的母亲笃信上帝,而特雷弗则不然,他一直怀疑上帝的存在、怀疑上帝是否真的爱着所有人。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便上帝真的存在,我想只有白人才是上帝的宠儿,而他们只是被上帝遗忘的人。

每个国家都觉得自己的历史是最重要的,我们对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非洲国家,或许只是了解:“哦,那里产钻石,总统曾经蹲过监狱。”而雷弗以其独有的方式向世人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透过这扇窗去了解种族隔离制度这颗毒瘤给南非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去唤醒人类内心的悲悯情怀。

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关于特雷弗母亲的描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特雷弗的母亲帕特丽莎无疑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她以过人的胆识、开阔的视野、卓越的智慧为自己孩子在那样疯狂而扭曲的世界里搭建了一所近乎正常且充满爱意的小小避风港。她从不给孩子设限,尽管贫穷,她依然送特雷弗去学校学习,给他买很多书,与他探讨关于《圣经》的理解,甚至在出现分歧与矛盾的时候选择用书信的方式与他沟通,只为在喂饱孩子的身体的同时,也要“喂饱”他的头脑;她还会带特雷弗去只有白人才会去的地方、去做只有白人才会做的事,她要让他知道,贫民窟不是整个世界,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去翱翔;她教给他生存技能,在将英语作为特雷弗的第一语言之余,还教会了他科萨语、祖鲁语等多种语言,这也成为他在种族隔离制度下得以游刃有余地生活的“利器”,是帮助他跨越种族障碍、处理难题、闯荡世界的“护身符”。

“她希望我可以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我想她是怀着一种对命运的不屈抵抗、一种打破禁锢传递爱的使命在养育她的孩子。她竭尽所能打破世代压在孩子身上的“黑人债”,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坚信她的孩子一定可以飞越高山大海,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看着今日荧幕前自信大方、对各类社会新闻与时事热点侃侃而谈的特雷弗,目睹他所取得的傲人成就,我们可以确信地说,特雷弗做到了,他的母亲做到了。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回忆录,也是一本献给母亲的情书,更是一本关于爱的教科书,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感恩与致敬。正如书中所说:“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非暴力,而是爱。爱是有创造力的行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为他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之家亦如此。现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世界肆虐、战争依然频发,饥饿、贫困、各种歧视依然存在,在消除隔阂、打破壁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唯有爱才是可以弥合这世间一切伤口的良方、唯有爱才是改变世界、团结全人类的强大力量。谨以此书共勉,愿我们在有限的人生里可以勇敢地去相信爱、创造爱、传递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作者:杨 雅